今天来讲咱们武隆区龙坝村汉子的故事,他叫徐君明,1917 年出生的。这老爷子这辈子,就像块在火里炼了又炼的钢,从年轻到年老,心里那股子对国家、对百姓的实在劲儿,从来没变过。
一、十四岁扛枪,娃娃兵走出巴山蜀水
1931 年,徐君明才 14 岁,还是个半大孩子,可那会儿国家乱啊,到处都是打仗的。这娃心一横,跑到湖南就参了军,成了红二方面军的一名小战士。你想啊,一个刚过豆蔻年华的娃,本该在爹妈跟前撒娇,他却扛起了比自己还高的枪,成了童子军里的一员。没过多久,他就成了通信员,专门在枪林弹雨里跑腿送消息。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,子弹嗖嗖从耳边飞,他却像只灵活的小猴子,凭着一股子机灵劲儿,把一封封生死攸关的信送到地方。有人问他怕不怕,他攥着衣角说,“怕啥?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!”长征路上,雪山草地磨不掉的硬骨头后来,举世闻名的长征开始了。徐君明跟着大部队,翻雪山、过草地,那罪遭的,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揪心。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脸,他冻得嘴唇发紫,却把仅有的一块干粮分给了伤员;草地里的水有毒,喝了就上吐下泻,他就跟着老兵学认能吃的野草。有一次,他实在走不动了,趴在雪地里不想起来,恍惚中听见班长喊:“君明!起来走啊!前面就是好日子!”他一咬牙,拽着马尾巴硬是爬了起来。后来他常说:“长征路上,倒下的战友太多了,咱活着的,就得替他们把路走下去。”
到了延安后,组织上送他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这娃珍惜得很,白天训练,晚上就着油灯看书,把军事本事学了个扎实。打鬼子、解放全中国,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英雄抗日战争打响后,徐君明成了 120 师的通讯班长。百团大战那阵子,他跟着部队在晋西北打游击,一会儿要钻地道,一会儿要炸碉堡,浑身是劲儿。有一回,他带着情报要穿过鬼子的封锁线,为了不被发现,愣是在泥坑里趴了大半夜,蚊子叮得满身包也不敢动。
二、后来打解放战争,他更是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。
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渡江战役,哪儿打得激烈,哪儿就有他的身影。在四平保卫战中,他带着一个连掩护大部队撤退,被敌人截断了后路。这时候他反倒镇定了,把队伍带进山里,靠着熟悉地形,跟敌人周旋了半个多月,最后不仅自己突围了,还抓了好几个俘虏。有人说他是福星高照,他却嘿嘿笑。“哪有啥福星?咱就是不怕死,敢跟敌人拼命!”
三、和平年代,脱下军装也不忘本色新中国成立后,
徐君明没闲着。他知道,打天下难,守天下更难。1951 年,他又进了军事学院学习,成了部队里的 “文化人”。后来,他当了副司令员、军分区副司令,不管在哪个岗位上,他都踏踏实实做事,从不摆官架子。有回下连队视察,他看见战士们训练辛苦,就挽起袖子跟大伙儿一起摸爬滚打,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歇着。战士们都说:“徐司令一点架子都没有,就像咱亲大爷!”
四、离休不褪色,把红心传给下一代。
1982 年,徐君明离休了,可他这闲不住的性子啊,总想着为国家做点啥。于是,他成了学校、社区的 “常客”,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。他讲长征时怎么吃草根,讲打鬼子时怎么藏地雷,讲得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。有个调皮的孩子问:“爷爷,你们那时候那么苦,值吗?”老爷子一听,眼睛亮了,“咋不值?你看现在,孩子们能安安稳稳上学,老百姓能平平安安过日子,这都是咱用命换来的!”
2007 年,徐君明在上海去世了,享年 90 岁。他这辈子,从巴山蜀水的懵懂少年,到枪林弹雨里的铁血战士,再到和平年代的建设者,始终揣着一颗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红心。咱现在过着好日子,可不能忘了,这都是像徐君明这样的老一辈用血汗换来的。他们的故事,就像一盏灯,照着咱往前走,让咱知道,啥叫忠诚,啥叫初心。
资料整理时间:2025.09.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