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,武隆县内旅店门前常挂有一个方形号灯,上书“未晚先投宿,鸡鸣早看天”,以招引顾客。武隆县城有“润发”、“恒丰”、“福安”、“望江”等9家旅店。
县内江口、羊角两地为水陆中转码头,分别开设旅店4家。另有20余家专为贵州背货的脚力歇脚及煮饭的“干栈房”。
解放前夕,国民党溃军纵火巷口、江口,旅栈被毁。
解放初,县城仅剩下河街和冯家坡两处旅馆。
1952年有私营旅栈8家,从业人员20人,床位 70多张。
1956年4月对私改造高潮中,县城私营旅栈及合作旅社统一组成城区公私合营旅馆,分设两处。
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。
1962年,将第一旅馆部划属县委改为县招待所,于6月由后街迁至县委机关附近,迁后所留原址,由蔬菜饮食服务公司经营旅栈业务,次年更名为江蓉旅馆;第二旅馆改为合作性质的和平旅社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,改江蓉旅馆为工农兵旅馆,改和平旅社为东风旅社。
1967年县城商业中心由老街转向川湘公路沿线,在灯光球场侧面,建成二楼一底片石木结构的新建旅社,建筑面积750 平方米,设床位160张,并附设餐厅一个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县城国营旅店开展优质服务,热情接待旅客,食宿配套,改进设备,房内安置电风扇、黑白电视机、沙发、床上添设毛毯、毛巾被等。国营东风旅社增设低价床位,接待农民和病号,代客熬药,群众称为“病员之家”。3号服务员李光志在涪陵专区内闻名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商旅流动量的增加,旅栈业务发展很快。
机关也办招待所,对外营业;街道、个体户也开旅馆。
1985年,全县共有旅馆116户,从业人员169人,其中国营23户,从业人员54人;集体51 户,从业人员73人;个体42户,从业人员42人。其中县城有便民、江林、川林、木林、新兴、安健、江边等个体旅馆7家,床位 152 张;有乡办企业性质的码头、望江、梓潼3家旅馆,床位70张;国营旅馆有新建、东风、县招待所三处(单位办招待所未计入),床位799 张。
拍摄地点:武隆油坊沟附近老新建旅社
拍摄时间:2024.12.15


